【新语丝电子文库(www.xys.org)(www.xys2.org)】
————————————————
边看边说“老上海” 
 
钱亦蕉 葛剑雄

    上海在发展,上海在怀旧。70年前的上海,是远东的一颗明珠;今天的上
海,正向国际化大都市迈进。然而,在迈着大步向前走的同时,上海却在回眸过
去。似乎一个城市的辉煌使得她的历史也令人瞩目起来,更何况当时的上海很多
方面都与现在遥相辉映,因此我们开始看到越来越多怀旧的人、怀旧的地方、怀
旧的气氛……对于老上海的怀旧已经成为一种时尚。
    老上海怀旧是从酒吧餐厅开始的,像著名的1930 Café,30年代
餐厅,上海老弄堂等等;逐渐地蔓延到小说影视等文艺作品当中,比如王安忆的
小说、陈丹燕的散文,比如影视剧《风月》、《花样年华》、《情深深雨蒙蒙》
等等;从前的记忆弥漫整个城市,散落在各个街道和弄堂,渗透到各个角落和空
气里,各种怀旧的建筑设施都建了起来,例如新天地、1930上海风情街、上
海老街、上海阿拉街、多伦路文化名人街、上海城市历史发展陈列馆、上海影视
乐园等等。
    为了探寻这些文化历史建筑的意义,为了对上海怀旧的时尚作出更好的解释,
在历史和现实之间架起理解的桥梁,我们请来了复旦大学历史地理研究所所长、
著名学者葛剑雄教授一起同访“老”上海,感受一下怀旧的气息。


地铁人民广场站——
1930上海风情街

    在地铁人民广场站,城市规划展示馆出口的地下,有一条刚建立不久的“Z”
字形小道,这就是我们“老上海”之旅的第一站——1930上海风情街。
    1930上海风情街入口立着“免费参观”的牌子,总共不足200米。顾
名思义,这是一条仿古的小街,仿老上海石库门建筑,石廊上也刻着“尚贤坊”
等著名里弄的名称,还有“1923”等等代表建造年代的数字。当然稍微粗糙
了点,小了点。沿街开了许多小店,有酒吧、茶馆、旗袍庄、小吃店等等,几乎
都有意修饰成30年代的样子,但也看得出来,没有花大本钱精心制作,家具装
饰都过于随意崭新,招牌有的用了简化字,有的用了繁体,却没有从右写到左,
总之不是非常融洽。
    但是,它给了许多人参观的乐趣,似乎前来观赏的比前来消费购物的人多得
多。特别是有几个“景点”:街道入口处有一个“东昌路”码头,背景是一幅泛
黄的老照片,刚完工时前面有甲板、救生圈、方向轮等等实物,还不时发出汽笛
的鸣声,现在只剩下甲板和扶栏了,不过还是吸引了不少游客。它的对面是有轨
电车的造型,背景也是老照片,半个1路电车的车头嵌在背景中,地上也仿造了
轨道,这个景致吸引了众多小朋友。另外还有一些小景,如旧式电话亭、邮箱、
馄饨担铜像、老虎灶、灶披间……不一而足,仿造旧物,如蓑衣斗笠,都很像。
整条街都给人一种陈旧的气息,加之造在地下,昏暗的灯光,夹杂着霓虹灯,真
有点30年代老上海夜景的味道。

葛剑雄:
    这条商业小街带有一点公益性质,所以不是完全的商业化,比如它对于入主
商店的选择,必须有点古色古香,它还建设了一些公众“景点”,另外有乐队演
出。正因为它的两面性,因此对它的商业效益的要求和对它仿旧真实性的要求,
都没有特别注重,都有也就都不深入。整体显得不大统一,如果是要怀旧,考虑
它的观赏价值,那至少要在商标繁体字、桌椅木料等细节方面更注意一些,并不
是说贴一些老照片和月份牌就是老上海了;如果考虑商业效益,那么它目前的招
商也不是很成功,张望的人多,真正消费的人少就是佐证。如果作为政府公共设
施的一部分看,公益性质的,那当然可以放低一点要求。
    对老上海的怀旧的确已成为大势所趋,时尚是灵动的,也是盲目的,如果没
有合理的引导,那它很可能成为泛滥,老上海怀旧也是如此。

黄陂南路兴业路——上海新天地

    早就听说“上海新天地”基本竣工,人工湖也已开放,吸引了不少中外游客,
我们第二站的目的地就是“新天地”。“新天地”由香港瑞安集团投资,是“太
平桥地区改造开发项目”的第一期工程,把原来的石库门建筑改造成中西合璧、
新旧结合的餐饮消费场所。号称外观保留石库门旧建筑风味,内部彻底翻新,并
安装现代化设备,成为一个具有文化内涵的商业区。
    我们从地铁黄陂南路站出站,淮海路向南,走到兴业路口,就可以遥望“上
海新天地”了。进入“新天地”商业区,可以看到规模宏大的代表着近代上海建
筑特点的石库门建筑群,可能是因为刚刚粉刷一新的缘故,整洁鲜亮得让人觉得
耀眼。走近看,却又觉得水泥、雕花、油漆都有一些粗糙,可远观而不可近视也。
商业区的招商情况看来不错,有几个在上海比较著名的餐饮场所如Lautin
a烤肉、Starbucks咖啡等都在这儿开了分店,并且已经营业。另外还
有一批国外的餐饮商进驻,比如T8、Pao's等等,基本上每栋建筑的窗门
旁都挂着商店精致的招牌和即将开幕的招贴。Starbucks那个圆圆绿绿
的商标映衬着灰白泛光的砖墙(其实里面已都换成了水泥),旁边是漂亮的街灯,
还有雕花的白色门廊,大玻璃橱里面是喷香的咖啡和阴凉的空调,洁净的桌椅坐
着各色人种的顾客,以老外居多。整个画面恬静温馨,美丽大方,可以代表“新
天地”的典型风格。然而,纵览下来,有一个深刻的感觉,这里西式的成分更多
一些,所谓的石库门只是一个空架子而已,华丽而陌生。如果要到这儿寻古,那
是白跑一趟了,但是供时髦的高薪白领休闲休闲怀怀旧、让驻沪的外籍人士领略
一点上海近代文化,那这儿还是不错的选择。

葛剑雄:
    你看这个外观漂亮的会议厅建筑,门口的圆柱、环廊雕刻都很不像样,既然
投资很大,做工就应该更精细一点,我们不要求做旧,但是就算当时新建筑,也
不会像这样马虎。
    每一个规划设施都有它的目的,比如“新天地”,虽然以石库门怀旧为卖点,
但我们要明白实际上它并不具备历史建筑展览的功能,它主要还是个时尚消费商
业设施,只是以老上海建筑的外表来增加其文化含量。所以它的成功与否不在它
对老建筑恢复得如何、保护得如何,或者说建造得是否像,它的目的是商业效益,
只要以后这里的商业做得好,投资者能收回成本,那它就是成功的,这与上海本
身的经济实力和顾客的消费能力有关。从这点来看,至少招商这一步它已经取得
了成功,这么多高级酒吧餐厅都同时选中这里,这绝不是偶然的。从目前的情况
看,它的消费对象也很统一,普通老百姓最多是过来看看,不大可能承受这么高
的消费,很明显它的消费对象是高薪白领和外籍人士等少数人。本来,高雅就是
属于少数人的,多数人都参与了,那也就不会高雅了,所以说高雅的东西也不会
成为流行,一流行开来,就不高雅了。

    走出“新天地”时,看到了已经开放的人工湖和装修一新的“一大会址”,
虽然游览者众多,但葛剑雄先生对这种文物改造方式持保留意见。

葛剑雄:
    如果是商业改造,那当然面目全非也无所谓,但如果作为历史文物保护,就
不能随便改造,现在“一大会址”粉刷得这么新,旁边的建筑群也都已拆除,哪
还有文物本身的样子。
    从长远看,其他上海建筑也是如此,上海与巴黎不同,上海的大多所谓老建
筑,都没有一百年历史,如果已不适合居住,拆了造新楼也不可惜,如果有的值
得保留,那就应该维护保存,而不是改造,改造既花费高又不能保持原貌,巴黎
因为处处都是历史文物,所以才用旧屋改造的方法。

东方明珠底层——
上海城市历史发展陈列馆

    我们的第三站是东方明珠内的上海城市历史发展陈列馆。据东方明珠集团工
作人员介绍,这个陈列馆是和上海历史博物馆、上海电影制片厂联合规划建造的,
东方明珠的投资管理、上博的实物考证、上影厂的技术加工,三者结合的产物,
希望既有历史性,又有观赏性,还能产生一定经济效益。
    踏入陈列馆,如同步入时光隧道。从五方杂处的老城厢,到华洋共居的租界,
从风韵十足的石库门弄堂,到五光十色的十里洋场,加上时不时出现的历史文物
和各种视频音频多媒体效果处理,让人既感受到历史文化的底蕴,又领略了现代
化高科技的魅力。
    陈列馆展示上海历史的场景有动态和静态两种,静态主要以蜡像人物和道具
文物为主,非常逼真。比如老城厢的咸货行,一个清末打扮的老板拿着杆秤在称
咸鱼,那些咸鱼都是实物,还散发着阵阵海味。再如“开埠掠影”中的烟纸店,
香烟、自来火、蒲扇、鸡毛掸、苍蝇拍,还有香袋、蛤蜊油、叉铃,悬挂着,老
东西应有尽有,据说他们是完全按照当年的照片来装置的。根据照片搭的仿真模
型还有“十里洋场”的望平街、外滩、天蟾舞台、老凤祥银楼、亨得利钟表店、
雷允上国药号等等,很多细节还向当地当事人进行了考证。当年租界的界碑,还
有汇丰银行门口的铜狮,珂罗版印刷机等等文物也都搬进了陈列馆,增加了历史
真实感。动态场景更丰富多彩,比如以实景和影视相结合的石库门弄堂,前面是
弄堂口,后面是一投影,播放由上影厂拍摄的“弄堂的一天”,感觉就像回到了
过去。还有仿全息的模型“元宵节”、“包身工”等,在缩小的上海旧建筑模型
当中,用特殊技术使人物影像在其间活动,获得再现历史的效果。另外,老无线
电打开开关调出来的是解放前的老校歌,可以根据目录点播;老电话拿起听筒,
播放的是老戏曲音乐,也可以点唱;大世界模型旁的哈哈镜可以照,西洋镜也可
以看。这些小玩意显示了策划者的心思,给游客带来不少乐趣,老少皆宜。印象
最深的是最后快出馆时的一景,叫作“游南京路”,前面是一投影屏幕,游客到
后面的围栏走一圈,自己的人像就会出现在前面的投影中,成为影视故事中的一
个人物,好像真在游当时的南京路一般。
    我们把四个连续的陈列馆仔细参观一遍,几乎花了两个小时,可见内容之新
奇详实。唯一觉得遗憾的是由于场地高度和大小的限制,很多实景都只能以模型
来演示,或者按比例缩小,让人总感觉不够痛快。

葛剑雄:
    老人是来重温旧梦的,少年人是来猎奇的;海外侨胞会感到特别亲切,外地
游客或许会感到有点陌生。
    陈列馆能尊重历史原貌来安排制作展品,这很好。由于与上博合作,作为博
物馆展厅性质的工程,它与“新天地”和“上海风情街”的性质和目的都不同,
历史、文化的内核是其他地方都不及的,首先就是要符合史实,其次才是鉴赏、
娱乐的功能,两者相辅相成。直接商业利益可能考虑得少一点,但作为东方明珠
整个旅游景点的一部分,展现老上海风貌,是很有吸引力的,以后可能会有越来
越多人因为想参观“上海城市历史发展陈列馆”而来游览东方明珠了。
    不过,作为历史博物馆一部分的“上海城市历史发展陈列馆”不能独立于东
方明珠对外开放,我觉得很遗憾,独立的博物馆总是需要的,国外也讲究这样的
文化投资,希望以后在上海也能看到。

方浜中路——上海老街

    方浜中路在南市城隍庙附近,原本就属于老街。如今特辟一路段,经过整修,
取消机动车道,号称“上海老街”。有一点保留古风的意思,也有商业方面的开
发。我们到那儿的时候已华灯初上,一串串灯笼映衬着带弯角的老城厢建筑,很
有味道。
    从功能上看,这儿与“新天地”有点接近,但它们也有很大的不同。第一,
“新天地”中西结合,这里更中式传统一些。这边没有西洋酒吧餐厅,这里的餐
厅都仿古叫做“××酒楼”,还有茶庄叫做“春风得意楼”,服装店叫做“丁娘
子布庄”等等;卖的也都是有点古董类的东西,蓝印花布啦,算盘啦,纸伞啦,
木雕啦,茶壶啦,文革时代的明信片啦……再加上里面的装潢也简单古朴,大多
没有空调等现代化设备。第二,这也是由第一点决定的,就是“新天地”的消费
层次高,这里的消费对象则是普通工薪阶层。
    按理说,这儿应该更吸引人,生意更好做,实际情况似乎并非如此。我们在
这儿看到一家很有特色的茶馆——老上海茶馆,店主是一老上海物品收藏者,藏
品颇丰,从轮渡票到缝纫机,他开这个茶馆有一半的功用是展示他的藏品。楼上
茶馆由于重新装修安装空调,又有展示台,投入比较大,因此他的茶开价也相对
较高(当然,如果在新天地根本算不上高),生意就比较冷清了。来的倒都是老
客,有文化人,也有外国友人,都是对老上海感兴趣的。楼下是个卖老上海物品
的店,旧电风扇,香烟月份牌,反正在书上看到过的那儿都有实物,可是因为空
间狭小又闷热无比,也很少人光顾。

葛剑雄:
    这个茶馆用会员卡方式,吸引老顾客,是一种很好的促销方式,否则在这儿
就很难生存了。既保存建筑原汁原味,又要实现商业效益,这是很难两全的,一
定要规划得好。“上海老街”是否成功,还很难说,比如民居和商业的混杂就是
一个问题。
    关于目前上海越演越烈的怀旧风,我觉得:怀旧是人之常情。怀旧的对象肯
定是不存在的,现在还存在也不需要去怀旧了;不同的人对怀旧也有不同表达方
式,文化层次比较高的人、表达能力强的人、经历比较多的人,比较容易怀旧,
所以怀旧一开始以文人学者居多。
    上海的怀旧风是由几方面条件决定的,一方面是变化比较大,比如现在旧上
海的东西在大发展中逐渐消逝了,形成反差;另一方面,生活物质条件有很大改
善,经济收入差只能被动怀旧,生活稳定富裕才会产生主动怀旧,主动去保留去
模仿。条件改善了,就算过去苦涩,现在的怀旧也是愉快的,比如上山下乡的人
跑回去怀旧,都是一些生活比较好的人;第三,政治环境相对宽松,以前把十里
洋场作为批判对象,很多传统东西都被当成“四旧”,只有忆苦思甜,没有怀旧。
现在的环境比较有利于怀旧产生,实际上积极的怀旧并不是要回到过去,怀旧只
是宣泄一种感情。目前的上海满足了这三个条件,所以怀旧才会成为时尚。上海
近现代有很多人迁移到海外、外地,这些人现在都回来寻找旧地,更助长了这种
风气。与故作姿态的怀旧不同,我们讲的通常的怀旧只是临时的感情需要,大量
的是在旧的壳子下面做着新的事情。
    在满眼高楼林立的都市里,适当保留一些旧的建筑,肯定是受人们欢迎的。
但是有一点要注意,怀旧建筑和设施的功能要定位准确,真的就是真的,仿的就
是仿的;文化为主的就不要过多考虑商业效益,商业为主的要考虑周边地区的经
济实力。如果定位不好,脱离当地实际,脱离当地的文化素质和经济实力,那是
必定要失败的。上海如此,中国其他地方也是如此。 

新民周刊总第135期
————————————————
【新语丝电子文库(www.xys.org)(www.xys2.or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