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语丝(www.xys.org)(xys.dxiong.com)(xys.3322.org)(xys.freedns.us)◇◇

诗意的泡沫

作者:此言

田松博士在的随笔《要年薪多少才能日日欢歌?》中给我们描绘了一个幸福的佤
寨。最后得出结论:

      “阿佤人传统的生活方式已经延续了上千年,他们拥有自己的历
       史,自己的文化,自己的神灵,自己对世界的解释,自己与自然
       打交道的方式。在这样的生存中,他们有尊严,有歌声。只要传
       统还在,神灵还在,他们就可以继续从这样的生存中获得尊严,
       继续与歌舞相伴。相比之下,物质生活的改变或者改善并不是最
       重要,最迫切的。”

这段文字,读起来不能说不理直气壮,不能说不迷人。将这段文字稍加更动,就
能给我们带来更加神奇的结论:

       中国人传统的生活方式已经延续了五千年,我们拥有自己的历
       史,自己的文化,自己的宗教,自己对世界的解释,自己与自然
       打交道的方式。在这样的生存中,我们有尊严,有歌声。只要传
       统还在,宗教还在,我们就可以继续从这样的生存中获得尊严,
       继续与歌舞相伴。相比之下,物质生活的改变或者改善并不是最
       重要,最迫切的。

嚯嚯,我听到辜鸿铭攥着个紫砂茶壶,摇着大辫子在对我讲话。

正如田博士不是佤人,辜鸿铭这个“捍卫东方文明的怪杰,”虽是华裔,却不是
中国人。生于南洋的辜鸿铭,父亲是英国人的橡胶园总管,自己是英国园主的义
子,十岁就去英国接受全方位的西化教育。这么一个人,自然没有遭受过儒家文
化和专制社会的皮肉之苦,成年后以学者的身份“海归,”做着人上之人,充分
享受了统治阶层的好处,对中国文化和社会制度当然不能不有好感。于是满眼所
见,尽是诗意的中国。一个茶壶几个茶碗的东方特权生活,肯定要比英国贵族更
贵族,也难怪辜博士老觉得中国的“下人,”都像宠物那样忠实温顺可爱。

田松笔下勾勒的阿佤人田园牧歌式的生活,让陶世龙先生轻轻一点,便像个肥皂
泡似的破灭了,原来,阿佤六七十岁的老人还能记得“每到庄稼下种和收获季节,
‘猎头英雄’便埋伏在山路上......一哄而上、手起刀落、人头落地......。”
真是连瓦岗寨都不如啊。

这场面当然一点也不陌生,部落文化向来都是如此,由蒙昧而启蒙而文明,这三
步曲恐怕还是要唱的。田博士用“日日欢歌”来衡量生存的价值,自然“找不到
文明的理由;”而把人肉放在火上烧烤,围着火堆舞之蹈之,倒真是快乐得很、
也有价值得很了。

田博士在佤寨村委主任家里做客,由县委宣传部长作陪,听主人家的小姑娘献歌
献舞,一定是很欢乐的。在思茅市的茶节上看到佤寨的青年男女“歌声如潮水,”
恐怕更觉得自己体察了民情,可以以佤族文化代言人的面目出现了。这让我不禁想
起胡平先生在《禅机1957》中所描述的毛泽东在大跃进期间视察河北农村时的情景:

       “当社长告诉毛泽东今年麦收亩产达到754公斤,县委书记又汇报
        到今年全县亩产计划达到2000斤,总产要达到12亿斤时,瞪大了
        眼睛的毛泽东,和县社干部们便有了这样的对话--‘要收那么
        多粮食呀!你们全县31万人口,怎么能吃得完那么多粮食呢?你
        们的粮食多了怎么办呢?’”

激进主义的肥皂泡让毛主席的智力水平跌落到不足三岁,只知道“鹅、鹅、鹅,曲
项向天歌,”保守主义、环保主义的肥皂泡也让田博士忘乎所以了。以为佤人生活
在幸福的海洋里,那欢乐多得非输出些不行呢。可是,“子非鱼,安知鱼之乐?”

2005.5

(XYS20050531)

◇◇新语丝(www.xys.org)(xys.dxiong.com)(xys.3322.org)(xys.freedns.u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