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      ≈≈≈≈≈≈≈≈≈≈≈≈≈≈≈       双│
│ 46    ♀♀ 桃 红 满 天 下 ♂♂      周 │
│   期   ≈≈≈≈≈≈≈≈≈≈≈≈≈≈≈     刊  │
│                              │
│  1999年5月10日出版  1997年9月5日创刊   │
│                              │
│    北美华人性别与性倾向研究会(CSSSM)主办    │
└──────────────────────────────┘
            本 期 目 录
──────────────────────────────
①  【新闻摘要】同性恋基因假说受到质疑
         女同性恋伴侣生育有新招
②  【说三道四】浅谈同性恋研究的严肃性和必要性
③  【综合报导】艾滋病感染和对妇女的暴力
         同性伴侣间也有家庭暴力
④  【她山之石】恐同心理的情感起源
⑤  【艺坛纵横】艺坛人士谈同性恋(三)
⑥  【桃江连程】K.D.兰谈同性恋
⑦  【爱知行动】欢迎报名参加1999年华人同志交流大会
──────────────────────────────
【新闻摘要】

◆ 英国两周内发生三宗恐怖炸弹袭击,一个威力惊人的铁钉炸弹,4月28日
在苏豪区一间同性恋酒吧内爆炸,最少造成两人死亡,八十多人受伤。一个新纳
粹组织“白狼”承认事件是他们所为,并表示上两次炸弹袭击也是他们做的。 

  爆炸发生在苏豪区同性恋者聚集的奥尔德康普顿街,距离中餐馆及华人店和
唐人街只有一个街口。由于事件发生在周五晚,当地一带十分热闹,目击者表示
,爆炸前酒吧内至少有四十人。晚上六时三十分,酒吧附近突然发生猛烈爆炸,
酒吧内及附近的人都被铁钉或玻璃割伤,部分人更被强大气流推出三十尺外,有
人被炸得断手折足,躺在街上痛苦呻吟。 

◆ 4月28日,美国匹兹堡大学的22名学生结束了长达16天的绝食抗议。
此次绝食是为了抗议校方拒绝为教职员的同性伴侣提供配偶待遇。三年前,教师
黛伯拉·汉森为其同性伴侣向学校提出配偶待遇的申请,但是遭到拒绝。黛伯拉
因此在匹兹堡人权委员会面前向校方提出了起诉。匹兹堡市的人权法案规定,性
倾向不能成为歧视的理由,但校方认为,宾西法尼亚州并没有这条规定,而匹兹
堡市不能强行要求学校遵守该市的人权法案。

  匹兹堡大学学生会和以各系教授组成的教员协会通过投票,一致要求校方为
教职员的同性伴侣提供配偶待遇,但学校董事会拒绝了这项要求。

◆ 加拿大西安大略省的一组研究人员在最近完成的实验中,对来自48个家庭
的同性恋兄弟进行了基因分析,结果未能发现X染色体中的某一基因部分与性倾
向有关。负责该项实验的乔治·莱斯博士说,他们仍然不能排除基因与性倾向之
间的联系,他说:“我们仍在探索。”

  1993年,美国癌症学院的基因学家迪恩·哈默曾发现40对同性恋兄弟
中,有33对呈现出相同的基因部分。哈默认为可能是研究方法的不同造成了这
种研究结果的差异。

◆ 一年半以前,英国开始允许公民的外籍同性伴侣移民至英国,但规定两人必
须共同生活四年以上,外籍伴侣才可以申请英国护照。这项条件与对异性伴侣的
要求相比,长了两年。除此之外,在许多国家根本不可能出具共同生活的证明。
由于对同性伴侣的移民政策太过苛刻,英国去年以同性伴侣身份提出的申请中,
只有四分之一的人通过审查。

  欧洲人权法庭最近就这个不公平待遇向英国政府提出批评。英国政府表示,
他们将对移民法作适当修改,使外籍同性伴侣在共同居住满两年后,可以申请临
时身份合法留在英国,再过两年后可以正式移民。

  英国最高法庭于3月26日以四票赞成,一票反对的结果,同意外籍同性恋
者可以向英国申请政治庇难。

◆ 国际同性恋联合会4月13日发表的年度报告表明,同性恋仍在82个国家
被列为非法,其中41个国家同时禁止男同性恋和女同性恋,42个国家禁止男
同性恋。

◆ 巴西同性恋组织最近的一份报告表明,1998年至少共有73名男同性恋
者、36名易装者和变性以及7名女同性恋者被害。这些数字是根据报纸和该组
织接到的消息汇总起来的。由于一些被害同性恋者的家属为了免受歧视而没有报
告被害人的性倾向,而且警方没有搜集专门数据,因此这个数据可能大大低于实
际被害人数。

◆ 3月20日,37岁的妇科医生莱斯丽·苏巴克和38岁的基因专家琳达·
麦卡利斯特的孩子终于降世。这对女同性恋伴侣已经共同生活了10年。3月初
,加利福尼亚州最高法院授予两位妇女同为孩子生母的权利。

  与领养孩子和一般的人工授精不同,这个孩子确实是莱斯丽和琳达的骨肉。
琳达接受人工授精后,其受精的卵细胞被移植到莱斯丽的体内,然后发育成胚胎
。这项手术共花费一万美元。
──────────────────────────────
【说三道四】

◆      谈谈同性恋研究的严肃性和必要性

            ·二 言·

  同性恋权益的进步可以从两个方面努力。一方面是加强同性恋社区内部的沟
通与联系,另一方面是争取社会的理解与支持。流行性和严肃性信息可以在这两
个不同的方面分别取得成功,因此就提高同性恋者整体待遇来说,其作用是相辅
相成的。本文主要谈论以下严肃性信息在争取社会支持中所具有的重要意义。

  为了表达的便利,本文所说的严肃性信息指那些科学性和社会科学性的信息
,而将文艺作品和大众媒体上提供的信息归类为流行性信息。

● 严肃与流行

  一些同志认为,同志争取权益的关键在于发表越来越多的同志小说,而严肃
性信息太“干巴”,很少会有人去读,因此怀疑它们是否具有社会意义。

  在所有出版物中,文学作品普遍最受读者青睐,艺坛信息也是人们跟踪的一
大焦点。相比之下,严肃性的信息则较少有人光顾,而这种差异并不仅仅局限于
同性恋文化中,社会文化其它方面的反映也是如此。比如说,小说《三国演义》
引人入胜,而《三国志》只受到历史学者的垂青;再者,很多人有兴趣在阅读文
学作品中了解外国,而有关的历史学或者社会学的论文除了专业人士外,很少被
人研读。

  目前笔者所看到的同志小说基本上只停留在心情故事的层次上,以同性恋者
为读者对象。在同性恋普遍受到压抑的社会条件下,这些作品为倍受压抑而“饥
不择食”的读者们提供了极大的精神安慰。有关同性恋研究的信息大多在于表明
一种客观现实,风格上平铺直叙,或者采用逻辑论证,在试图以理服人的同时,
并侧重于以情动人。简尔言之,小说中感性的成份较多,易往心里读,而研究性
文章中理性的成份为多,需要通过脑子消化。

  文章如果是写给别人看,就好比销售产品,因此可以用市场上的供求关系来
分析其流行与否。流行性文章如同志文学等较受欢迎,而作者本人也能产生一定
的“明星效应”,因此很容易吸引很多人投入该方面的创作。然而,同性恋研究
以理论性和资料性为强,难有赏花品茗的沙龙情调,也不具备悲喜交加的跌宕情
节,在内容和形式上都不追求喜闻乐见或者脍炙人口。从事这些工作的大多数是
专业人员,他们一来顶着社会的压力,二来较难在寻求精神安慰的同性恋者中引
起“轰动效应”,所以也较难吸收人员加入(研究背景的专业性要求也是原因之
一)。

  文学之真实,在于将个体的真实通过作者的主观反映表达出来(也就是说,
作者不可避免地加进了自己的情感),我们不能要求个体具有普遍的代表性。比
如我们不能因《北京故事》中蓝宇的形象之过分理想化来否定这种人物的存在,
正如我们不能因为巩俐塑造的人物不符合司空见惯的传统闺秀形象而指责她演技
不佳。也许一千名同性恋者中才会出现一个象蓝宇这样纯真的人物,而巩俐也只
感兴趣于塑造百分之五的那部分具有叛逆性格的中国妇女形象,但我们不能否定
这种千分之一和百分之五的个体形象的真实性和存在可能。

  从创作自由的角度来看,我们不可能强求作者对同性恋做出面面俱到的反映
,因为面面俱到的反映必须基于严肃正规的调查,但很多作者一来没有足够的兴
趣、精力或者教育背景,二来这种创作方法俨如正规的学术研究,就等于走向了
严肃性,而严肃性则往往因缺乏刺激而不畅销。简而言之,从流行和畅销的角度
来看,讲究严肃性只会吃力不讨好。

  然而,由于文学形象的个体性和虚构性,在正规场合的辩论中我们无法引用
一百个类似于蓝宇的艺术形象来为同性恋正名,正如一百名同性恋杀人犯的形象
也不足以诋毁同性恋。

● 流行的局限与严肃的必要性

  观察一下西方各国同性恋权益运动的发展,我们可以看出,这方面的进步除
了同性恋社区提高自身认识外,还必须使同性恋走向社会,而走向社会在很大程
度上依赖于科学界(包括医学界和社会科学界等)、教育界、法律界等的支持。
德国的同性恋权益活动最早是由法律界和医学界人士发起,试图从法律变革著手
;在美国,四十年代的《金赛性学报告》石破惊天,后来由艾弗伦·胡克博士的
同性恋正常性研究正式叩开了大门;在美国基督教组织大张旗鼓鼓吹“治疗”同
性恋时,同性恋者捍卫自身权利最有力的理论武器并非市场上层出不穷的同性恋
小说或电影,而是美国精神病学会和美国心理学会旗帜鲜明地反对“修补治疗”
的有关声明,而两学会是基于对于“治疗”同性恋的伦理基础和科学性的全面考
查而得出的反对立场;前年美国夏威夷有关同性婚姻合法化的争论以最后的法庭
辩论为高峰,结果有关专家以严谨的科学证据表明了同性恋者照样可以成为合格
的父母,而反方的证人则在正方律师的质问下节节败退,最后法官做出了明确的
裁决:同性婚姻有利无弊,应该取得合法地位。

  由上可见,同性恋权益运动和其它的公益运动(如环境保护、节育宣传、阻
止对弱势族群如老人、妇女和儿童的虐待等)一样,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职业界
(如医学界、社会科学界和法律界等)人士的努力,但这种努力是属于“重要但
不有趣”的工作。对于大多数同性恋者来说,有关同性恋的研究论著如张北川的
《同性爱》和李银河的《同性恋亚文化》,读来肯定不如《北京故事》那样感人
肺腑,但从社会工作的角度来看,“重要但不有趣”首先带来的就是严肃性,而
只有在严肃的气氛下探讨同性恋,才能拨开云雾,暴露出那些将同性恋斥为“低
级下流”的说法是多么地浅薄无知。以理服人,而这个理就需要研究者从多学科
多方面让人们对同性恋有个客观的了解。

  不管是纯真的蓝宇,还是电影《本能》中的女同性恋系列杀人犯,都不能盖
棺论定同性恋族群,但仅从个体形象塑造的角度出发,我们不能否认作品和人物
的合理性。然而,同性恋研究则不同,可靠的研究必须追根究底,必须讲究客观
性,而客观性的基本要求之一就是“无偏而全面”,不能感情用事。如果有人责
备同性恋者普遍“滥交”,那么我们可以指出这种“滥”的原因何在,同性恋者
中有多少人欲滥而滥,有多少人是迫不得已,有多少人根本就不滥,我们甚至可
以探讨这种“滥”是否能用“坏”死死框定;有人将同性恋等同于艾滋病,那么
我们应该奉劝他们搞清艾滋病的起源和传播途径,使他们认识到艾滋病并非同性
恋的“专利”与“特产”;还有人至今认为同性恋是来自西方的“精神污染”,
我们可以向他们指出:同性恋不仅在中国历史上就有反映,而且存在于一些未受
现代文明影响的原始部落中,甚至在动物中也有。可见,这些教育和说服工作必
须以同性恋研究为基础,光靠同志小说至多只是隔靴搔痒,并不足以驱散偏见和
无知。

  再举个相关的例子,前一段时期我国针对婚外恋是否应该受到法律惩罚展开
了激烈辩论。在媒体上发言的几乎都是伦理学家、社会学家和法律专家等职业界
和学术界人士,各人从自己的职业角度出发,阐发了支持和反对惩罚婚外恋的看
法。试问能否靠援引电影《英国病人》或《钢琴课》来论证婚外恋是一种美好,
或者用《蝴蝶梦》之类的影片来论证婚外恋只会导致死亡的结局呢?再比如说,
如果要举办一场有关同性恋的公开辩论,能否靠朗诵同志小说或同性爱情诗歌或
者讨论一下汤姆·克鲁斯的性倾向来证明同性恋的正常性呢?显然不是。

  现在同性恋在我国还被列为精神变态,而变态犹如套在同性恋头上的一道紧
箍咒。除此之外,还有很多人承袭偏见和无知,简单地将同性恋者等同于“流氓
”和“危害”等。试想一下,一群被认为危害社会的变态人如何能在报上登征友
启事,如何公开他们的聚会场所如酒巴和舞厅,如何建立联谊组织呢?同性恋文
学如何能够得到公开发表呢?在国外,同性恋文学确实引起过社会争议,从而迫
使人们谈论这个话题,最著名的例子是上个世纪末对作家奥斯卡·王尔德的公开
审判以及本世纪初《孤独之井》的出版和发行所引起的司法风波,但在出版业受
到官方控制和缺乏言论自由的当今中国,希望靠同性恋文学来挑起争议从而迫使
人们对此加以思考,其成功的可能性似乎是微乎其微。即使有关的争议和辩论被
挑起,也需要把有关同性恋的严肃信息作为论证的武器,而不是引用同性恋小说
或者电影来做辩护。

  浙江《精神卫生通讯》曾于1997年举行过有关同性恋非病理化的讨论,
有关将同性恋剔除出疾病分类的声音首次在官方刊物上正式出现,在医学界引起
极大反响。参与辩论的专业人士都从自己的职业经验和学术领域出发,阐明支持
和反对将同性恋剔除出疾病分类的看法。在目前中国精神卫生界还将同性恋列为
精神变态、不少法律界人士将同性恋归类为“危害”的情况下,我们需要向他们
提供有关同性恋的医学、社会学和法律学等领域的研究资料。好莱坞影星的小道
消息或者摧人泪下的同志小说与他们的职业领域格格不入,以这些材料来做说服
工作恐怕只会贻笑大方,弄不好还会造成适得其反的效果。

  即使职业者为同志小说所感动,认识到同性恋情也有真情所在,并且对同性
恋的看法经历了一些潜移默化的改变,他们难以公开引用这些作品来为同性恋者
呼吁,或者撰文阐明同性恋的正常性。简而言之,文艺作品的虚构性使它们素来
不被纳入科学论证的范畴。西方同性恋权益的进步除了草根运动外,都是以科学
调查和伦理法律的研究和辩论为说服力和推动力,而不是靠同性恋文学促成有关
的法律变革,更何况在同性情感还不为多数人所接受的时代里,一来很难吸引优
秀作家创作出高质量的同性恋文学作品来取得大众读者的认同,二来墙内开花的
卧房情话类的作品因其内涵的狭隘而很难红出墙外,因此靠它们获得的支持和同
情相当有限。

  “重要但不有趣”的资料在形式和内容上都比较干巴,但它们关键在于讲理
,并不着重以情动人。对于职业人士来说,理(特别是知识性和专业性的道理)
切入了他们的职业思维,因此能起较好的说服作用。当医学界和社会科学界等职
业人员开始接受并倡导同性恋的正常性后,其社会影响是不可低估的。比如说,
如果能够争取到学术界和职业界200位人士为同性恋者说话,那么他们所释放
的社会能量会远远超过2000人以至20000人为同志小说的悲剧性结尾而
痛哭流涕。前者的呼吁更具有权威性色彩,而他们的权威来自其职业地位和影响
。也就是说,职业人员与专业人员具有与社会沟通的渠道与能力,而他们能够帮
助主流社会了解和理解同性恋。

  相比之下,目前同性恋小说的作者虽然如雨后春笋般出现,但一个个都是突
然间冒出来的,而在此之前并不具备任何社会影响或者知名度,因此也不足以将
同性恋推向主流社会。只有当同性恋走向公开时,同性恋文化才能走出地下,才
能吸引杰出作家(特别是那些已经以创作非同性恋题材的作品而出名的作家,不
管作家本人的性倾向如何)加入同性恋文艺作品的创作队伍,使同性恋文学摆脱
“出了卧房,再进卧房”的俗套与“为赋新词故说愁”的单调,使同性恋形象光
明正大地走入影视世界和主流媒体,使同性恋文化走向全面而蓬勃的发展。不然
的话,同志小说永远只能盘蜷在电脑网络的狭窄空间里,同性恋者永远只沦为街
头小报和无知文人惺惺作态假表同情甚至扭曲丑化的对象。

● 结语
 
  讨论汤姆·克鲁斯或者刘德华是否是同性恋确实引人入胜,同志文学确实使
很多同性恋者产生一抒己感的共鸣,但我们也应该看到文娱领域之外同性恋反映
的重要性和必要性。流行性信息也好,严肃信息也好,在同性恋权益运动中能够
起到互补作用。同性恋研究的严肃性是使同性恋者走出阴影,迈向阳光的契机,
不然的话,网络上同志小说再多,表现的情感再纯真,仍然脱离不了地下文化的
特点,至多只能使人觉得犹如躲在被窝里打着手电看禁书,唏嘘之余,呼吸再沉
重,还是不能自由地透出气来。
──────────────────────────────
【综合报导】

【以下为联合国艾滋病基金会主席彼得·皮奥特于1999年3月在美国纽约举
行的联合国妇女地位委员会第43次会议上的发言。】

◆        艾滋病感染和对妇女的暴力
 
            ·Peter Piot·

● 引言
    
  主持人,女士们,先生们,很高兴今天能有机会在这里发言。
    
  作为联合国艾滋病基金会的主席,我通常习惯于强调:在世界上许多地方,
艾滋病的感染率正在无情地上升。不仅仅在非洲,那里持续性的蔓延趋势实在令
人堪忧,而且在亚洲,还有东欧和前苏联。我也总是倾向于去探究,我们──这
个世界性的联合团体──能够对此做些什么。
    
  但是今天,我将把注意力转向艾滋病传播中特别阴险的一面。这也是现在越
来越受到国际社会关注的问题,那就是对妇女的暴力行为以及它对艾滋病这一全
球性疾病的传播所带来的影响。
    
  许多国家在处理这一问题上遭到了彻底失败,基于性别的暴力问题目前仍然
是一个忌讳的主题。在许多地方,它被看作是私人事件,不应该公开讨论。这种
现状,女士们,先生们,实在让人难以接受。
   
   家庭暴力、强奸和其他形式的性虐待是对人权的严重侵犯。它们还跟一些
当今最难对付的健康问题密切相关,包括引起艾滋病的HIV病毒的传播。但是,
在我描述性暴力对健康造成的具体影响之前,我先概述一下对女性(包括妇女和
少女)所犯暴力的程度。

● 对女性的暴力的程度
    
  根据世界卫生组织的报告,在全世界15岁至44岁之间的女性中,暴力比
癌症、疟疾、交通事故、甚至战争造成的死亡和残疾还多。最近大量的研究还表
明,16%到52%的妇女至少会有一次遭到其关系密切的伴侣的人身攻击,这
种攻击通常杂夹着性暴力,包括强奸。
    
  在美国,每15秒钟就有一位妇女遭到其丈夫的暴力袭击。在印度,一项研
究表明,18%到45%的已婚男人承认曾经虐待过他的妻子。
    
  然而,婚内虐待,并不只是恐吓、威胁。许多女性成为其男性亲属、同学或
邻居的性胁迫下的受害者。非洲的女学生,不得不与具有一定经济能力的年长男
子发生性关系,以求其支付学费,这些男人可能有多个性伴侣或者从事不安全的
性行为,仿佛还没有被证明是一种威胁因素。
    
  胁迫也会以强奸的形式反应出来。在南非,有一帮青年男性组成的流氓团伙
,其中许多人已经感染上了艾滋病毒,正在从事他们称之为“捕捉并强奸”的活
动,职业妇女,尤其是他们攻击的对象。在西印度群岛也有类似的情况发生,那
里的流氓袭击女性作为举行活动仪式的一部份。在巴不亚新几内亚,40%的强
奸受害者是不到15岁的少女。
    
  强奸在许多战争中,比如中非和巴尔干半岛发生的冲突中,被用作一种有预
谋的武器。强奸对女性,有的是还不到10岁的女童,所造成的影响,不只是伤
痛和羞辱,而且还有性传播疾病,例如艾滋病带来的威胁。

  贩卖妇女是另一种性暴力。在全世界,每年都有成百上千的女性被买卖,被
迫结婚,进入卖淫行业,成为奴隶。非洲、中东和亚洲的年轻女性,被迫嫁给比
自己年长得多的丈夫,这些男人往往还有别的性伴侣,所以更加剧了她们感染艾
滋病毒的风险。联合国估计每年有四百万人被贩卖。目前,总共有两亿人可能在
某种形式的奴役状态下生活着。
    
  大多数对妇女和儿童的性买卖发生在亚洲。然而,拉丁美洲,加勒比海和东
欧的妇女也越来越受到威胁,尤其在前苏联的一些穷国,那里的艾滋病感染率正
在上升。仅在西欧,就有五十万的妇女被贩卖,多是来自东欧,非洲和亚洲的妇
女,这些人贩子通过贩卖妇女谋取的暴利,相当于走私毒品的收入。一旦落入人
贩子的手中,女性几乎没有机会逃脱,许多人被迫同嫖客发生不安全的性交,严
重地加剧了她们感染艾滋病 的风险。

● 艾滋病感染以及暴力带来的其他影响
    
  在女性中,暴力存在的范围如此广泛,情节如此严重,艾滋病感染势态如此
严峻,简直令人震惊。统计数据也日益显示出女性对艾滋病毒的脆弱性。目前,
估计有3300万人携带艾滋病毒,或是艾滋病病人,其中的43%是女性。 
    
  为什么妇女容易感染艾滋病毒?从生物学上看,女性比男性更有可能通过性
交感染上性病。对女性来说,不采取保护措施从事性行为所产生的恶果更严重,
对生命的威胁也更大。        
    
  但是,女性的易受感染性也有社会的根源,不仅仅只是生物学的原因。对于
许多的女性来说,由于她们的社会地位低下,而使得她们难以采取保护措施,来
避免自己感染上艾滋病毒。她们总是不能坚持要求伴侣对自己保持忠贞,即使在
怀疑或已经知道对方感染上艾滋病毒的情况下,也无法要求伴侣使用避孕套,或
者拒绝与伴侣性交,而且她们也总是缺乏相当的经济实力,能使自己摆脱这种具
有感染艾滋病毒的高风险的关系。
    
  暴力是这些困难处境中的一部份。        
    
  我已经概述了存在身体以及性暴力的处所──从卧室到难民营,以及它们是
如何直接导致艾滋病感染的。但是,请大家不要掉以轻心,哪怕仅是暴力的威胁
也能导致艾滋病,它不象子弹,会立即致死,但是,通过阻绝关于性和生活的对
话,通过削弱妇女的自身保护能力,它能逐渐地导致死亡。 

  妇女,因为害怕挨揍或被抛弃,难以要求她们的男友使用避孕套,或者去质
疑他们的忠贞。
    
  她们的害怕是有理由的。在津巴布韦,已经有研究显示,许多男人在过性生
活时因妻子要求使用避孕套而虐待妻子。
    
  对于那些高危青少年,尤其是少女们,我还要多说几句。目前超过一半以上
的新感染艾滋病毒的人是不到25岁的青年。在肯尼亚,研究表明15岁到19
岁之间的少女,有将近四分之一的携带有艾滋病毒。在许多国家,女孩比男孩更
早受到感染。
    
  许多这样的感染是由暴力行为引起的。在智利的圣地亚哥,3%的青年妇女
报告强奸是她们的首次性经验。甚至幼儿也会因为受到那些通常是亲近的熟人,
比如家庭成员,或值得“信任”的朋友的强迫性活动而感染上艾滋病毒。母亲通
常知道孩子受到性虐待,但是却不
敢声张。
    
  我还要强调指出,虐待对健康的影响并不仅仅局限于感染上艾滋病这一明显
的风险,虐待会使儿童的自尊心受到伤害;他们会感觉肮脏,羞耻,对他人失去
信心,在今后的生活中,这可能会导致多种具有艾滋病风险的行为,例如吸毒、
卖淫和不采取保护措施的性活动。美国最近的一项调查表明,在童年时受到性虐
待的年轻妇女,通过与多个伴侣从事没有保护的性行为而让自己陷入风险的可能
性大于其他女性两倍左右。
    
  对于男孩子,身体虐待作为一种社会准则代代相传。目睹其父亲虐待母亲的
男孩更有可能变成一个施虐者,由此而导致了这种恶性循环。
     
  在我们谈论暴力和艾滋病的时候,也要注意:女性的地位低下,的确是个严
重的问题,但是,我们也应该看到事情的另一面,即什么是社会所认可的男性行
为。国际社会可能认为男性对女性的暴力在法律上是不能容忍的,但是许多社会
,包括受害者本人,仍然把它看作是可接受的生活的一部份。
    
  性暴力作为一种社会准则,甚至通过国家法庭而得到强化。最近意大利法院
对一个强奸案子的判决,使得妇女人权倒退了20年,因为它判决那位穿牛仔的
妇女是自愿脱衣发生性行为的──她不可能被她起诉的那位男性强奸。
   
  幸好,在这方面还有一些好消息。在中国,一位妇女成功地控告了她丈夫的
虐待,尽管那位丈夫申辨说在家里发生的所有事情都是私人的事情,但是法院还
是认同了妇女的诉求。一位肯尼亚的妇女也取得了同样的战绩,尽管在这个国家
,大多数的虐待事件因为家庭和社会的压力从来没有被报告给地方的警察部门。

● 艾滋病感染引发的暴力

  对暴力和艾滋病感染的关系做结论之前,我还必须提及最后一个要点。对妇
女的暴力不单纯是艾滋病流行的原因,它也是艾滋病流行所带来的后果。目前,
将近1400万妇女感染上了艾滋病毒,在被他人获知感染上艾滋病毒的妇女中
,许多人遭到来自其丈夫、家庭或社区成员的暴力攻击。我想大家都还记得,南
非一位名叫顾古·德拉米尼的妇女,在国家举行的世界艾滋病日纪念活动上透露
自己感染艾滋病情况之后不久,竟被其邻居残忍地谋杀了。

  这种所谓的“可耻”的杀害事件在全世界都有报导,被获知或被怀疑已经感
染上艾滋病毒的妇女被无情地赶出家门,遭到家人抛弃,被解聘工作。所以,基
于性别的暴力不仅是身体上的,同时也是心理上的暴力。
       
● 结论
    
  女士们,先生们,很显然,性别暴力问题在世界上许多地方引起了激烈的争
论。但是许多政府还不情愿全力支持有关措施来补救这种可悲局面,尤其在这个
面临艾滋病危机的时代。
    
  加强立法工作,无论是在国际还是在国家的层面上,都是至关重要的。为了
在艾滋病时代得以生存,我们必须保护女性的性以及生育的权力,包括让她们自
己决定什么时候,跟什么人,在什么样的情况下从事性活动的权力。
    
  尽管国际法庭认定在战争中,强奸以及其他形式的对妇女的暴力是反人类罪
,但是也迫切地需要政府加强国内立法,给性别暴力和虐待行为定罪。在某些西
方国家,一直到最近才将婚内强奸看作是犯罪。
    
  但是,如果没有彻底执行的决心,再好的法律也会无济于事。如果我们不尝
试改变态度,法律也不会有任何影响,尤其在男性以及地方社区中。而真正的改
变恰恰来自于他们。

  尽管这样的挑战困难重重、令人生畏,但是我相信UNAIDS能够帮助这些挑战
在正确的方向上取得显著的成绩。在艾滋病工作阵线上,我们已经在相当程度上
加强了全球对艾滋病流行程度的监控能力,我们还首次获得了关于特定国家的估
计数据,如果我们想控制女性中艾滋病毒的感染率,这些数据正是制订局部计划
和开展行动的关键。
    
  在政治层面上,越来越多的国家和地方性首脑开始谈及这一问题。传媒,在
这一问题上,也表现得敢说敢做,尤其在巴西、津巴布韦和南非,这些国家的艾
滋病感染率增长惊人。在印度,用录像来公开曝光丈夫虐待行为的一个媒体计划
使得暴力行为大幅度减少。 
    
  在预防方面,也取得了一些显著的成绩。一个妇女可以自己控制的预防工具
,女用避孕套,目前在发展中国家的妇女中得到了广泛的使用,其销售价格也很
合理。
    
  为了给妇女提供更多的选择,全世界的妇女团体,在UNAIDS的帮助下,发起
了“妇女主控的预防措施”的全球运动,这项运动包括一份号召美国政府、欧盟
和其他国家政府加快杀阴道微生物剂的研究和拓展获取女用避孕套途径的国际请
愿书。
    
  许多地方,不仅在发达国家而且也在发展中国家,艾滋病感染率正在逐步下
降,在许多地方,那些清楚了解保护措施,而且也日益采取正确预防措施的年轻
人中,也可见比较低的感染率。
    
  对世界上许多女性来说,暴力、艾滋病和对人权的辱虐是她们所经历的三大
创伤。我们,UNAIDS,坚定地相信,尊重和关心人权,包括儿童的权利以及男女
之间的平等权利,应该是对艾滋病工作共同响应的核心。所以,我们支持各个层
面的伦理的,法律的和人权的工作网络,也帮助政府制订相关的支持性的法律。
    
  我们力图转变与男性行为有关的社会价值观念和对少女的态度,这二者对防
止妇女暴力和HIV 传播至关重要。UNAIDS积极行动,帮助一些国家的媒体、学校
和工厂,例如乌干达和坦桑尼亚,制作关于人类性和生育健康教育和信息的节目
,这些教育节目用来消除这样的观念:即认为侵略是男性固有的性行为,对妇女
的暴力是统治权势的证明。
    
  许多UNAIDS的活动与妇女的生育健康权利以及经济、社会权利紧密结合。我
们旨在帮助妇女更积极地表述她们的需求,让妇女变得敢于发声尤为重要。
                
● 需要采取的行动步骤
    
  女士们,先生们,我们任何人低估控制艾滋病传播的努力行为都是不对的,
如果有谁认为我们对此无能为力,什么都不能做就更不对了。
    
  如果我们要减少暴力行为对艾滋病的影响的话,我们就需要全球范围内更有
效的共同响应和行动。
    
  首先,最重要的,我们需要更多的,最高层次上的政治承诺,促使社会和法
律变得更支持女性。
    
  其次,只有采取与政府、地方社区和媒体广泛合作的专一的,更全面的方案
,才能有助于这些改变。
    
  第三,我们需要打破沉默。如果不让性和艾滋病的问题公开化,如果不把防
止暴力看作是一股控制艾滋病传播的力量,我们又怎么能打赢这场艾滋病战争?
    
  第四,现有的用于艾滋病预防的资金非常不足。UNAIDS的一项评估表明,1
997年,次撒哈拉地带的非洲国家用于预防艾滋病的经费只有1.6亿美元。
这对于防止艾滋病的传播是完全不够的,更别说用于转变男人对预防、非暴力和
妇女权利的态度。
    
  第五,我们必须把资金用到真正起作用的方法和干预行动上。就对妇女的暴
力来说,我们鼓励更有效,更有创意的保护性措施方法,首先是要制订真正管用
的政策和项目。这是对政府和社区的一次挑战。
    
  总之,女士们,先生们,作为联合国终止对妇女暴力的运动的一部份,我们
必须让处于不利地位的、易受攻击的众多妇女发言。如果我们想壮大妇女和增强
她们的保护能力,我们尤其需要让那些生活在暴力和艾滋病阴影中的妇女的声音
被听到。
    
  至于我们,作为男人,也必须肩负起自己的责任,更真诚地去探索,我们在
终结男性对女性暴力行为上的责任,我们需要对此采取行动,不能再犯错误。研
究表明:社会各阶层的男性中,至少有五分之一的人,对其伴侣进行过某种形式
的身体暴力或性虐待。这样的行为不可容忍,是轮到我们所有人都这样声明的时
候了。
    
  谢谢大家。

◆        同性伴侣间也有家庭暴力

  提起家庭暴力,一般人们想起的是受虐待的妇女与受父母虐待的孩童,但是
配偶间的拳脚相加并不仅仅限于夫妻之间,同性伴侣间的虐待也是个社会问题。

  4月26日,纽约布鲁克林法庭的法官允许一名家庭暴力的研究者出庭作证
,为受到起诉的同性恋者辩护。佛罗里达州在去年曾允许家庭暴力的研究者为一
名受到虐待而向伴侣施加武力反抗的女同性恋者辩护,本次是这方面的专家第一
次为男同性恋者辩护。

  被告约翰·匹克特曾与约翰·斯坦格诺共同生活十个月。根据被告的辩护律
师说,两人初相识时,斯坦格诺对匹克特百般殷勤,但一旦建立关系并开始共同
生活后,斯坦格诺开始显出暴烈的性格,并极容易产生嫉妒。一名同事曾因与匹
克特说话而遭到斯坦格诺的殴打,导致匹格特被公司解雇。他还促使匹格特被开
除出大学。此外,斯坦格诺还全权掌管了家庭财务,每天只给匹克特50美分的
零花钱,并且不给他房门钥匙,使他无法出门。匹克特因此与外界失去了一切联
系。由于经常受到斯坦格诺的殴打,匹克特曾经向纽约的反暴力项目组求助,但
无济于事。有一次,斯坦格诺拿刀子划破匹克特的手,但当匹格特报警时,结果
只招到警察的嘲笑。匹克特最后宣布离开这个家庭时,斯坦格诺拿刀子和酒瓶威
胁他。匹克特在忍无可忍的情况下,向斯坦格诺的胸脯戳了两刀。

  研究家庭暴力的专家出庭作证,并非在于证明被告的无辜,但往往使陪审团
对犯罪的动机有更确切的了解,使法官在量刑时可以酌情考虑。
 ──────────────────────────────
【她山之石】                    

◆          恐同心理的情感起源

          ·Nichlas Berggren 博士·
            Jimmy C 翻译
             苏辰 审校

  为什么有这么多人对同性恋持否定态度?本文所要阐述的观点就是:这些想
法其实完全是感性的产物,并不是经过理性的分析而得出的结论,尽管有人会错
误地认为这是事实。我把这些负面的观点称为“恐同心理”。

  事实上,理性的分析能够表明,这些感性理解是站不住脚的,我们不能把它
作为如何看待他人,以及如何制定社会政策的正确依据。再者,我想证明这些感
性理解不仅能够而且也是应当被纠正过来的,虽然这是一个相当困难的过程。至
少,不论是在个人交际,还是在社会立法的层面上,这些东西都不应成为我们待
人的行为原则。

  还有一个我需要在开篇提出来的要点是:我们是把同性恋看做一种不可选择
、不可更改的性取向,它包括同性之间的情感和性方面的吸引。

● 情感反应的决定性作用

  有许多因素使人们团结在一起,但同样也有许多因素使人与人之间产生隔阂
。虽然我们大多数能够领会(以下我会解释这个说法),但是真正理解他人的生
活却是完全不可能的。我们可以用自己的理解去解释他人的生活,就象他们自身
做出的解释一样,但是我们对不熟悉的事物并不能真正理解。我想说,异性恋者
是不可能真正理解同性恋者的感受和经历的,反之亦然。

  如果异性恋者能够真正理解同性间的吸引,以及其它随之而来的一切,那么
他肯定不会嫌恶同性恋。他当然会愉快地与这种和他不同的人和平共处,因为他
知道那只是心甘情愿的成年人之间无碍和有益的爱情的一种表示,理应受到所有
人的接受。

  但实际上,许多异性恋者并不能做到这点。为什么呢?因为他们不能真正理
解同性恋,而只是把它当成是一些人的怪癖,自己从未经历过。于是他们仅仅从
感性的角度出发来看待同性恋。换言之,他们听到“同性恋”这个字眼儿,于是
便想象自己在一个同性恋的场景中,也许和一个丑陋的男子亲吻或是性交。他们
对此的反应是强烈厌恶,从而对这种想法感到恶心。这并不奇怪,因为他们只会
在异性面前感到性吸引,所以他们的言谈举止无一不表现出恐同心理,他们同样
因此而反对有利于同性恋的任何法律革新。

  关于恐同心理的起源有种流行的说法,它认为对同性恋的负面态度、厌恶和
排斥是基于理性的分析和确凿的证据,不带感情成份的因素。本文提出的恐同心
理的起源与这种流行的说法存在分歧,而我的理论是正确的。它和其它一些事情
表明,正是异性恋对假定的同性恋色情臆想的情感反应促成了他们对同性恋的负
面态度。如果没有这些情感基础,就没有人会试图用看似理性的论调来攻击同性
恋。因果的次序是:先有想到同性恋时所产生的情感上的厌恶,然后才有厌恶同
性恋的“理性的”原因。并不是先有后者才有前者的。

  也就是说,情感上的反映在其它法律、规章或条文之前已经先入为主了。我
个人在与许多有恐同心理的异性恋者的谈话中领悟到了这点。他们往往用一些“
理性”的分析来开始说明他们为什么不喜欢同性恋(比如同性恋者不会生育),
他们这样试图给人们一个严肃的印象,以显示他们的反感是建立在反复推敲的严
谨的理论基础上的。但后来,我问及他们对女同性恋的态度,他们的反应则往往
十分肯定。很显然,他们运用了我刚才提到的臆想体验的过程:他们发现与另一
个男子性交实在难以接受,而两个女孩做爱的性幻想却是十分另人兴奋的,尽管
女同性恋也是没有生育的过程。(见注)

  然而我们有必要说明,这种情感的来由可以是出于文化和生理上的原因。直
到现在,我所讨论的情感主要还是出于生理方面的因素,但同时还存在另一个恐
同缘由,即社会或文化的影响。如果一个人生就在一个异性恋思想统领所有社会
命脉的文化里,这种思想对家庭生活、媒体、宗教、和法制都无一例外地施加影
响,那么异性恋对同性恋的负面反应则是由他周遭的社会所促就的。异性恋文化
已占主导地位,如果明显的恐同已成为这社会文化的一部份,这一事实便尤为明
显。我认为这种社会态度主要来源于生理原因的情感因素,也就是说,异性恋者
本能的恐同心理把他们支持异性恋的态度带到其生活环境中去了。

  所以,我认为异性恋者之所以会对同性恋产生反感,是因为生理的、本能的
嫌恶心理,以及社会内部不认可等几个因素的结合(其间各种因素的成都可能因
人而异),而最后一个因素正是前两个因素的结果。这正是人们试图用教养、宗
教书籍、说教和法律条文来大力宣传的。

● 恐同的情绪是可以接受的吗?

  如果这个关于恐同心理的缘由是正确的,那我们该如何评价这些情绪和态度
呢?反同性恋的思想是否反映了合理的道德论断?它们能不能用来实现某些明理
的道德价值呢?换句话说,恐同的异性恋者所表痕7b的恐同态度是不是合理的呢
?我的答案是否定的。我上面只是从事实的角度来解释恐同心理的起源,至于恐
同心理在道义上是否可以接受,则完全是另外一回事。

  我个人认为,社会舆论对同性恋的种种非难其实是一种人们在生理上本能反
感的表现,但并不是所有自然发生的事物都是在道义上可以接受的。我们必须理
智地评价这种情绪,看其存在对我们的道德价值是有建设性的,还是有破坏性的
。换言之,存在并不代表理所当然。我们首先来定义一个概念:所谓道德价值,
是指某些人的主观偏爱得到最高程度上的满足的延伸。清楚了这个概念后,我们
接下来讲两个问题。首先,只要恐同思想仅仅做为一种态度存在,而没有引发任
何具体行为,那么单纯的恐同态度本身是不能被认为是正确或错误的。第二,如
果这种态度让同性恋者在生活中感到了实质性的沮丧(例如有歧视性的立法和行
为,或者口头上的惩戒),那么其表现则构成了一种有违我们目的的行为,所以
它们就是非理智的。(这种主张基于这么一个合理的假定:如此对同性恋者的歧
视只能为有恐同心理的人们带来微不足道的满足。)这样来讲,我们有可能认识
到,这些态度的表现可疑达到另外某种道德观,它们不是不理智的,但在我看来
是不好的。

  综上所述,对于由于反感同性恋而引致的种种行为,我们是应当抵制的。基
本方式有三种:第一,我们或许可以改变一个人对同性恋的情感因素。这一点恐
怕是有相当难度的。人们在成年后最容易受到此类影响。我认为这种努力需要认
为有必要改造自己的人的通力合作。举一个自己的例子,童年时,我在手淫后总
会感到羞愧;但成年后,我认识到它是完全健康而有益的,于是我慢慢尝试消除
自己的不安情绪,最终也做到了。第二,即使一个人本能地对同性恋感到厌恶,
由于他不可能参与同性性行为,他应当理智地认识到,这种感觉纯粹是个人的生
理反应,不宜作为待人的准则。那些支持同性恋者权益的异性恋朋友就是这样的
例子。经验告诉我,这种观点反映了本能恐同的人,通过与同性恋者的接触,完
全可能喜欢并尊重同性恋者的人格。这种交往让异性恋者更加了解到:同性恋只
是同性间单纯的爱情的表示,仅此而已;它决不足以让人害怕或阻止。第三,我
们应当用法律来制裁那些仅仅因为性取向而诽谤、歧视、甚至攻击同性恋者的人
们。我个人认为第二个方法是最现实和有效的。

● 一些相反的观点

  但是我们上面讲的恐同心理的起源能否解释那些对自己的性取向有消极态度
的同性恋者的情况呢?我将就两个事例进行讨论,但我认为这个现象可以归因于
社会内部文化态度的影响。也就是说,这些想法实际上并不是出于生理和本能,
而是直接来源于个人的成长教育和周遭环境 (其中包括宗教影响)。所以实际
上,这些观点只是反应了过去一些异性恋者的生理和本能的态度。

  第一个例子,讲讲我自己。从16岁到27岁,我是个基督徒,信仰重生,
正统而虔诚。16岁以前,自我记事时起,我就知道自己对男孩子感兴趣,而做
为一名基督徒,我逐渐认识到同性恋是一种罪过。这让我对自己的同性恋倾向深
感厌恶。但在内心深处,我认同我自己的取向。那就是我,它让我愉快,它就是
爱。最终,我认识到基督教义并不完全是正确的,因而放弃了社会公认的同性恋
是罪恶的思想,回归到真正的自我(参阅拙作《我的成长历程》,《桃红满天下
》第25期)。

  第二,我讲讲最近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和佐治亚大学做的相似实验。一些自
我认同为异性恋的学生参加了实验。根据他们对一些问题的回答,例如他们如何
看待同性恋,他们被分为两组:一组为能够接受同性恋的人,另一组为有恐同心
理的人。两组学生都观看同性恋色情电影。同时,通过精确仪器测量他们的勃起
状态,他们的性兴奋程度被记录下来。结果,两个大学的实验都显示:相当数量
的自称有恐同心理的学生表现出对同性恋色情电影的兴奋;而只有少数具有亲同
心理的学生对这种电影产生性兴奋。看来弗洛依德关于反应机理的观点在这个实
验中得到了很好的验证:有恐同心理的人们,很可能是同性恋,因为深受社会反
同性恋舆论的影响,而在潜意识里对自身的性取向不能认同。事实再此说明:对
同性恋的厌恶,归根到底是由于异性恋通过对同性性行为的臆想而本能地感到厌
恶,从而在各个社会中产生恐同心理的结果。

  但到底有没有什么反对同性恋的正确和理智的论述呢?我认为没有,即使有
也称不上是正确和理智的。最常见反对同性恋的说法有:1)它是不自然的;2
)它是不正常的;3)上帝创造了亚当和夏娃,而不是两个男的;4)同性恋行
为不具有生殖功能;5)《圣经》上说它是错误的。对于第一点,我们驳斥的观
点参见波顿·莱斯特的《谈谈同性恋之“不自然”性》(刊登于《桃红满天下》
第14期)。对于第二点,“正常”一词可以指:a)大多数人做的事,或者b
)我认为人们应当做的事。对于前者,我们要问,为什么大多数人做的事情就可
以充当道德标准呢?对于后者,首先,持有这种观点的人是否理智地考虑过这种
想法;其次,如果他是这样做的,也认为反对同性恋的努力是正确的,我们为什
么要理会这种令人反感的道德标准呢?至于第三点,有趣的是,引用它的人经常
是非基督徒。这样它是毫无意义的。如果它是一位基督徒提出的话,我们的回答
是:首先,上帝造人的故事只是一个神话(人类是从其它的生命形式进化而来的
,而不是被造成的);其次,即使上帝造人的说法是真的,上帝造了一个男人一
个女人,那也并不意味着所有的性爱就只能发生在男女之间。

  关于第四点,同性恋者是可以有孩子的,尽管人们用了不同于异性恋的方式
来实现它(在瑞典,四万个儿童的父母中至少有一方是同性恋)。即使人们没办
法做到这一点,这个说法只让人们在两个极端中做出选择:要么全是有孩子的异
性恋者,要么是没有孩子的同性恋者。这个二分法是不准确的,所以也就没有意
义。实际上,在任何社会的人员组成中,都是有少数的同性恋的,他们与占多数
的异性恋者和谐相处。

  而且,我们世界未来面临着人口过剩的问题,而不是人口不足。那么为什么
每个人要生育小孩呢?另外,如果我们仅仅因为他们不能生育而批评同性恋者,
那么所有没有生育结果的异性性行为也要遭到谴责了(如果人们还能够保持逻辑
思维的话)。这包括自慰行为、有避孕措施的性行为、不育夫妻的性行为、和老
年夫妻和绝育夫妻的性行为。最后,关于第五点,我们要说:《圣经》只是许多
人(往往是很远古的人士)的观点和信仰。它们根本不足以做为道德准则的依据
。即使人们认为《圣经》在伦理范畴中有一定的参考价值,那么人们应当认识到
,现代《圣经》专家发现《圣经》上实际没有谴责同性恋本身。如此看来,我们
没有发现什么正确和理智的理由来反对同性恋。(我还在其它文章中论述了这个
问题。参见拙作《同性恋对社会构成威胁吗》及《同性恋糟吗》,刊登与《桃红
满天下》第10期与第26期。)

  我的关于恐同心理的理解是由许多反同性恋的条例和法律所反映的。例如《
圣经·旧约》中《利未记》第18章第22节和第20章第13节经文,其中有
关于严厉处罚同性性行为的条文。如果这个反同性恋的主张是经过严谨的推理,
而不是感情用事,那么为什么在《圣经》的任何章节中都没有处罚女性之间性行
为的条文呢?这个小小的疏漏告诉我们:这些条文只不过反映了某些男性犹太教
首领本能地在生理上对男性性行为产生的反感,而当他们联想到女性之间的性行
为时,并不会觉得恶心,他们也不认为那是不道德的。有人可能会辩解说,这是
因为首领们并没有意识到女性之间性行为的存在。但既然“所有的《圣经》条文
都是由上帝的启发而来”,而启发者,上帝,应当是无所不知的,这个辩解又如
何令人信服呢?而且在英美地区,几乎所有处罚同性恋的法律条文都没对女性同
性恋者的性行为有记载。如果这些法律条文的基础是我们以上列举的那些理性和
公认的主张,这又如何解释呢?我们再次可以看出:这些疏漏的原因其实是因为
这些法律条文是由一些有恐同心理的男异性恋者制定的。他们完全被本能和社会
的影响左右了,而条文的唯一目的是想破坏同性恋者的幸福,这仅仅因为他们不
喜欢同性恋者。

  但如果异性恋厌恶同性恋的缘由是生理上的原因,那么为什么没有“恐异心
理”的同性恋呢?当他们想到与异性之间的性行为时,他们不感到恶心吗?正如
异性恋者想到同性性行为那样?我认为许多同性恋者会对异性性行为感到反感,
但这个问题没有恐同心理那么严重。我们不要忘了,同性恋者都成长在一个以异
性恋为主流的社会中,他们期望每个人都是异性恋者,异性恋性爱方式是不可动
摇的。无论是在家庭、媒体、法律、还是在传统中,由于这个因素,比起异性恋
者对同性恋的态度,同性恋者对异性恋更能接受(这种现象的部分原因是同性恋
者的在数目上更少)。因此同性恋在理解异性恋时,显然会比异性恋对于同性恋
的理解更为自然。所以,尽管他们由于生理上的抵触而不想参与异性性行为,但
这也帮助他们认识到,很多人与他们是不同的,而这一点是完全可以接受的。这
个包容性部份地是因为许多同性恋者自身受排斥的经历。通过这种移情过程,我
们认识到,不管人们的性取向如何,接受他们是至关重要的。

● 结论  

  异性恋者之所以对同性恋有反感的态度,其根源是生理上和本能的因素。(
当他们想到自己与同性间发生性行为,他们会有负面反应。)这些生理本能的因
素,在加上社会对同性恋的无端指责,出现在各种规章、条文、以及人们的言论
中,因此世世代代的异性恋者都受到影响而对同性恋持否定的态度。这种社会影
响同时也使许多同性恋者自我否定。对于于恐同心理的异性恋来说,他们对同性
恋的态度不是建立在严谨的推理或理智的争论的基础上的。一切所谓“理性”的
说法都是为了给恐同者一个更好、更令人尊重的形象而凭空加进去的。但最终我
们发现,任何试图证明恐同心理的合理性的努力都是完全徒劳的。如果我的观点
,即恐同心理有其感情因素,是正确的,那么即使有恐同心理的人意识到其观点
的错误,他们也不会改变自身的态度。此实乃可叹!而让他们真正了解一位同性
恋者也许能改变他们的态度。

注:一个显著的例子是,美国流行的异性恋色情毛片向来以男性观众为主要顾客
,而这种片子里往往穿插了一段女女相交,以迎合男性观众。类似的片子里从来
不会有男男相交的镜头。
──────────────────────────────
【艺坛纵横】

◆         艺坛人士谈同性恋(三)

  “在同性恋运动还没有成为时髦的年代,我就一直为同性恋权益而斗争。在
二十年代的纽约,我拽住警察,对他们解释说同性恋男子是躲在男人身体里的女
人。我说:‘看好了,你这个家伙,如果你打着了他们中的一个,就好像你打了
女人。’这一招果然管用。”
                   ┄┄梅·威斯特
                    (Mae West,演员)

  “我觉得在万能的上帝面前人人都有自己的责任,每个人都应该为自己走过
的路负责。同性恋者和非同性恋者都必须对此做出回答。我知道上帝关爱着我们
每一个人……不管这个人是同性恋还是异性恋。”
                   ┄┄戴尔·艾文斯
                   (Dale Evans,歌手)

  “我想过这个问题。当处理不好与男人的关系时,你会想:上帝啊,这个女
性朋友真不错,和她相处容易多了。但事实上,不管与同性还是异性相处,你都
会碰到同样的问题。”
                   ┄┄露西·刘
                    (Lucy Liu,演员)

  “自从亮相以来,我一直感到精神百倍,怡然自得。我原先没有意识到,自
己的心头压着一块巨石,而这块巨石被挪走以后,带给我的是无限的快乐。”
                   ┄┄伊恩·迈克伦
                  (Ian McKellen,演员)

  “伊恩·迈克伦总是说,我应该亮相。我为什么非得那么做呢?我这辈子就
是靠演异性恋者吃饭的。”
                   ┄┄内吉尔·霍桑
                   (Nigel Hawthorne,演员)

  “我的现实生活就是围绕着男同性恋者。”
                   ┄┄麦当娜
                   (Madonna,演员)

  “当我确信乔治·迈克尔是同性恋时,一点都不惊奇。说实话,这让我反而
觉得有些心安理得,因为我至少知道,当初他看不上我确实事出有因。”
                   ┄┄波姬·小丝
                   (Brooke Shields,演员)

  “在高中时,如果找不到女孩,我最好的朋友就和我一起互相做爱来作为最
后一招。”
                   ┄┄小罗伯特·道涅
                  (Robert Downey Jr.,演员)

  “如果没有同性恋者,就不会有好莱坞。”
                   ┄┄伊丽莎白·泰勒
                  (Elizabeth Taylor,演员)

  “我受男人的诱惑,也受女人的诱惑。现在越来越多的人是这样,我为什么
就不能吗?”
                  ┄┄达斯迪·斯普林菲尔德
                  (Dusty Springfield,歌手)

  “作为演员,我当然能演好异性恋者。”
                  ┄┄约翰·吉尔格德
                  (John Gielgud,演员)

  “我很高兴制作组让我去演一个活生生的多面性的同性恋正派人物。”
                  ┄┄比尔·布罗克特鲁普
                  (Bill Brochtrup,演员)

  “要演员们公开亮相,并且事业不受影响,这是比较困难的……同性恋者在
电影中将经历黑人走过的路:黑人在电影中最早出现时,总是被描绘成悲剧性的
混血儿,而现在同性恋者也是被描写成悲剧人物。当达到某种程度后,我们会不
自觉地将这些形象融入自身中,然后开始思考如何对付这一切……我在《紫色》
中演那场同性接吻时,心里总是想着:我不能对同性恋朋友有失尊重。”
                  ┄┄乌比·琥珀
                  (Whoopi Goldberg,演员)

(石洋 编译)
──────────────────────────────
【桃江连程】

◆          K.D.兰谈同性恋

            ·苏辰 编译·

  K.D.兰(K.D.Lang)是来自的加拿大著名乡村歌手,1992
年在《真诚》(Ingenue)专辑中,成功地将乡村音乐风格和三十年代的
爵士风巧妙地融合一起,获得格拉美最佳女歌手奖。她在当年自我亮相,成为历
史上第一位公开同性恋身份的女歌手,并在随后发行《所有随你吃饱》和《烟雾
》(Drag,英文中亦指“异装”),都受到好评。1994年,K.D.兰
与一向支持同性恋的名模辛迪·克劳馥同上《大都市》封面,在照片中克劳馥为
兰刮胡。当一名男记者问及兰当时对克劳馥有何感想时,兰巧妙地答道:“和你
所想的一模一样。”

  以下为K.D.兰于1992年接受美国同性恋杂志《亮相》时的部分谈话
记录。

记者:你对自己的性倾向怎么看呢?

兰:我想这是我如何适应社会,即如何感觉舒适、如何寻找自信的一种自然的反
应。如果非让我穿高跟鞋和女儿妆,我恐怕就要得精神病了。

记者:人们总是说你的演唱会吸引很多女性,你对此觉得厌倦吗?

兰:我能说什么呢?我觉得我给她们带来一些她们缺少的东西:一种很强的个人
榜样,一种更趋向于女性内心世界的东西。从来没有人问:“在橄榄球比赛上,
为什么百分之九十都是男的?”女性经常容易被觉察有某种束缚,我想这便是一
个例子。我是说,即便她们是同性恋又怎么样呢?看我的演唱会的也有许多异性
恋者。我主张男女平等。我不在乎她们是否是同性恋。即时有男的来看我的演唱
会我也不在乎。音乐是没有界限的。但妇女必须要意识到我们是不同的,我们必
须想办法从内心里意识到我们的不同点。

记者:有哪些重要的不同点呢?

兰:我们可以从生理结构的角度上看,性高潮的表现不同:男子似乎很注重局部
的快感,注重外在的表现;而女子则更内在,注重全面的包含。女子更倾向于生
育和整个过程。男性和女性所起的作用是竭然不同的。这本身是好事,因为它是
自然的。但同时我觉得女性和男性有着不同的精神状态。我们有共同的情感,但
社会结构往往取决于男子。几乎总是如此。连月经棉塞都是男人做的。

记者:那么在政治方面呢?

兰:很多人说艾滋病是上帝惩罚同性恋的一种方式。这种说法非常令人反感。如
果真是这样,那么女同性恋就成了天使了。

记者:我觉得你在舞台上对你性倾向的表露恰到好处。比如那天晚上你拿媒体对
你性倾向的猜测开玩笑。

兰:的确是这样。谈论性倾向是很不容易的。我不想太公开了。

记者:为什么呢?

兰:因为那不是我的性格。我不觉得自己的性取向带有任何政治色彩。很抱歉,
也许有人觉得失望,但我的确是这样。我认为做为个人,我们都会有时觉得受到
歧视,而且我认为应该有人出头争取我们的权力。但我对此没有兴趣。我可能感
到那是我的生活和性倾向的一部份,但是它不是;它绝对不是我的事业。但我也
从来不否认自己的性倾向。演艺界的很多人都否认的。

记者:我看你的危险是,有一天你可能会觉得你不必再回避任何人,对自己说:
“我还是亮相吧。然后再继续我艺术家的生活。”

兰:我认为这一天已经来了。

记者:是吗?

兰:我不想让它成为一件大事。我完全同意你的说法,有一天我会突然对自己说
:“好了,够了。”实际上每个人都知道。喜欢我的人是在喜欢我的音乐。我希
望这种状况保持下去。我得说点别的。我不想在同性恋文化中说错了话,因为人
们对于如何赢得理解和如何过正常的生活有着很多不同的观点。我们自己也在争
论不休。我也挣扎在问题和答案之中。我不愿向媒体亮相,从而伤害了我母亲。
但同时我也不愿伤害我的文化。真是进退两难。

记者:但你母亲肯定知道你是同性恋。

兰:是的,她知道。十三年前我就告诉她了。

记者:你母亲是否跟你说过:“别,别跟我讲这些……”

兰:是的。

记者:你的成功肯定会让你母亲更容易接受你。

兰:成功帮我减轻了很多由指责带来的压力,这一点是肯定的。

记者:你母亲肯定为你的成功感到骄傲。

兰:是的,她的确为我感到骄傲。我想她是为我的个性和勇气而感到骄傲。
──────────────────────────────
【爱知行动】

◆    欢迎报名参加1999年华人同志交流大会

  第四届全球华人同志大会将于1999年8月19日至22日在香港召开。
本届会议主题为“同放异彩”,意味著百花盛开色彩斑烂犹如长虹般多元缤纷兼
蓄共容。届时各地华人同志聚首一堂,透过运动中不同范畴经验的分享与讨论,
在差异中彼此接纳与学习,更藉此机会建立各地连系网络。大会讨论内容将包括
性与性别、同志运动策略的异同、性别角色流动等主题。

             报名表

姓名:(中) _________________ (英) 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性别:____________________
通讯地址: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电话:(日间)_________________  (晚间)___________________
传真:___________________ 传呼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Email: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所属团体: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年龄:___________ 职业: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语言:□国    □粤  □英  其它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国家/城市: 出生于 _____________ 长大于___________________
现居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 ◇ ◇
备注:

1)收费:港币一千元或美金$130(包括膳食及住宿)
2)折扣优惠(当参与者能同时享有多于一项之折扣优惠,盖以较低的优惠折扣
为准)
  6月15日前报名均可获八折优惠
  学生七折优惠
  义工八折优惠
  同志社团优惠折扣为九折
  四人或以上报名亦可获九折优惠;
当参与者能同时享有多于一项之折扣优惠,盖以较低的优惠折扣为准。
3)住宿与否收费相同。
4)义务工作
  □ 本人愿意在大会作义工,请与我联络。
5)演讲、其它
  □ 本人愿意发表演说、或主持小组讨论,请与我进一步联络。
  题目: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本人愿意在「文艺晚会」中亮相演出。
  □ 本人愿意摆设「展览摊位」于会场内。

           ◇ ◇ ◇ ◇

  将港元支票或本票,抬头人《Tongzhi Conference》或《同志交流会议》,
或美元本票Demand Draft/Money Order,抬头人《Tongzhi Conference》,连
同报名表寄往:香港九龙中央邮政信箱73988号收。
Kowloon Central G.P.O. Box73988, Hong Kong.
E-mail: Tongzhi99@hotmail.com
Tel: (852) 8109 6498
Fax: (852) 2900 2691
网页: http://come.to/tongzhi99

           ◇ ◇ ◇ ◇
其它活动:

1.鼓励参加者或团体,在摊位上派发或售卖宣传单张、书刊、纪念品等,可使
用共同的摊位或自设摊位。需预先通知大会作安排。
2.欢迎所有参加者及团体报名或建议,有地方特色、运动意义、富创意、进步
前卫,甚至具挑战性的表演。

           ◇ ◇ ◇ ◇

  我们筹办这个「九九大会」,希望世界各地的华人同志,不论远近贫富,只
要是有心人都能参与。对于一些经济有困难的朋友,我们愿意用我们有限的经费
,尽量提供经济资助,但最多不超过由申请人所居住的城市到香港旅费的一半。
为了避免资助被滥用,我们会有独立的评审委员会来审核每个申请。每位申请人
必须写上至少一百字讲述需要资助的原因,并要写上一位可供资料复核的朋友名
字和联络方法。请连同报名表一并寄回。

□ 本人需要经济资助。来回香港费用约为 $____________美元,
包括 □ 飞机票 □ 签证费 □ 火车票 □ 其它
──────────────────────────────
《桃红满天下》编辑部成员:
总编:  二言(美国)   编辑:杨青(中国)
网络维护:蓝波(美国)      小涛(中国)
文字校对:有家(美国)      苏辰(美国)  

《桃红满天下》可在下列网址阅读:
http://www.csssm.org(简体字、繁体字、映像版和英语简报)
http://www.xys.org/emag/taohong.html(简体字)
http://aizhi.sis.com.cn/jkwz/taohong.html(简体字)
  
我们欢迎各方对《桃红满天下》中的文章进行非赢利性转载
(转载时请准确注明出处以及作者/译者姓名)。

来稿和意见请寄
电子信箱:taohong@aol.com,csssm@hotmail.com(中英文兼容)
邮政信箱:P. O. Box 70426
     Richmond, VA 23255
     U. S. A.